他为官,所求的不就是借着笔墨传扬正道,为百姓做些事,如今知味书局做的,恰恰与他的心思不谋而合。
既是同道,又何须迟疑?
回府后,他当即命人将《知味小语》的粗纸图画版仔细打包,悉数捐赠给京城的善堂,又额外支了一笔银钱,叮嘱善堂管事务必让孩子们通篇熟记,还要想办法让这些字句广为流传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紧接着,他又差人去京中各大茶馆酒楼,找到那些说书先生。
成人未必肯静下心读这些浅显道理,但说书人本就为银钱,孟祺许以重金,要他们将《知味小语》里的故事改编成话本。
果然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说书先生们得了好处,没多久就把“知味居士”的故事编得绘声绘色,在茶客间传开了。
而后他又教街头乞儿编了几首朗朗上口的童谣,让他们在坊间巷弄里传唱。
那稚嫩的童声配上简单的调子,反倒比说书人更能钻进百姓心里。
孟祺这是打定主意不留余地,要把知味居士的名声彻底砸响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。
至于他买下的那些《知味小语》,除了最精美的几套留作收藏,其余的都按品级分了档次,上等的送与交好的世家,中等的赠与想攀附的官宦之家。
郑国公府的面子摆在那儿,没人敢不给几分薄面,这些人家收了书,自然也会私下提及,变相帮着扩散了名气。
另一边,温以柔和崔氏也没闲着,借着各自的人脉四处宣传。
尤其是当人们听说,知味书局卖的《知味小语》,竟与赵皇后前不久赏赐给宗氏勋爵的是同一本时,好奇心彻底被勾了起来。
一本书值不了多少银钱,可谁不想看看这跟皇家沾了边的书局到底有何门道?
于是乎,接下来的几日,知味书局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。
精装版被一抢而空,甚至有人拍着桌子,愿出一本五百两银子的价格,买下那五本皇家御赐的珍藏本。
周掌柜虽看得心头直跳,却硬着头皮回绝:“这是小店的镇店之宝,只供观赏,概不出售。”
周掌柜原以为会招来刁难,没想到对方只是惋惜地摇了摇头,又买了些其他版本才离开。
毕竟是御赐之物,谁也不愿在这上头触霉头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周掌柜看着往来不绝的客人,终于彻底回过味来。
这知味居士背后,定然与温家、甚至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这名声的力量,竟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。
单是这几日赚的银钱,就够书局支应半年的成本了。
他心里那点疙瘩渐渐解开,甚至主动找到周小勇,红着脸道了声歉。
周小勇倒有些意外,没料到这老掌柜竟能拉下脸面,看来的确是个识时务的能人,便也没再计较,只是又细细嘱咐了几句日后的经营方向。书局里的气氛,也随之变得愈发和顺起来。
郑国公夫人很快便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。
自家小儿子素来沉稳,近来却对一本《知味小语》上心至此,又是捐善堂又是请说书人,动静闹得不小,她心里难免犯嘀咕,索性让人把刚下值的孟祺叫到了正院。
孟祺一身绿色官服还没来得及换下,刚踏入正屋,便见父亲郑国公正捧着本《知味小语》看得入神,连他进来都没抬头。
郑国公夫人先开了口,语气里带着几分忧虑:“祺儿,你近来为那本书这般费心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孟祺坦然躬身,声音清亮:“回母亲,儿子前几日偶然去了知味书局,见了那里的管事,发觉那知味居士胸怀不小,且与儿子算是同道中人。既是同道,帮衬一二本就该当,并无太多缘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