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欢喜有人愁,没考上的士人心灰意冷,城里的欢声笑语都和他们无关,收拾收拾包袱打道回府,下次再来燕京就是三年以后了,除非中途朝廷放恩科。
会试考完还不算彻底结束,接下来还有殿试,由景帝亲自出题,亲自会见,审考之后排定名次。
这次放榜没有名次,榜上有名的都是贡士,考上贡士就相当于一只脚踏上官场。
接下来的殿试,排名次后分为三等,第一等就是前三,第二等可以直接做官,第三等是同进士,候选做官。
苦苦读书十几载,终于等到这临门一脚,夜晚,秦扶清对着烛火重看素之问的书信,看着看着就有些怔神了。
他还不到二十岁,放历史上这个年纪能考到殿试的都寥寥无几。
所以当他的人名次出现在榜上时,想要见他的人要多很多。
在科举至上的时代,秦扶清能做到这一份上,注定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。
哪怕他今生再无所作为。
后人也会知道,曾经有个天才,不到二十岁就考上贡士了。
比别人多了一世记忆,秦扶清总是能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自己,以达到戒骄戒躁的效果。
不然很容易把自己当成一盘菜,最后阴沟里翻车。
这些年他一步一个脚印,踏实走来,虽然有系统傍身,可他的学识见闻,都是他亲自积攒出来的。
此刻对他的人生来说,只是个开始,将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他。
比如素之问在信中写的越州景象,惊心动魄,让人可怜可叹。
素之问很欣赏秦扶清,除了赞赏他的心智以外,这对翁婿之间还有着差不多的理念,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读书时都有远大的理想,那就是修身治国安民。
素之问在越州遇到的困境,正在这片大地无数个地方轮番上演,千疮百孔的国土,命悬一线的国运,就像是吊在头顶的丧钟,随时都有可能敲响。
秦扶清想想就觉得压力山大。
幸好身边还有一些小确幸,让他不至于喘不过来气。
秦行磨墨,秦扶清写回信,烛火晃荡,门外响起敲门声。
秦行出去看了一眼,回来禀报道:“少爷,小姐问你怎么还没休息。”
秦扶清下意识看见窗外,只看见服侍素琴的嬷嬷,他俩回来之后,俩嬷嬷对她是寸步不离,生怕再让她和秦扶清“私奔”。
他笑了笑,“你去告诉嬷嬷,我在给岳山大人写信,让小姐早点休息吧。”
没过一会,秦行又来传话,“小姐说她不困,厨房熬的有汤,问你要不要喝。”
“不喝,夜里喝多了汤汤水水睡不安稳,你让小姐也少喝点。”
“小姐说她没喝,”秦行再次跑回来,眼神有点哀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