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他也承认,惟庸讲得确实很好,论点深刻且细致。
但其他老夫子也并非平庸之辈。
能被朱元璋看重并请入宫中,他们的学识自然没有问题,确有真才实学。
即便不讲时政,单论典籍,他们也绝对能胜任。
然而,这些小家伙就是不愿学,丝毫没有学习的意愿。
朱元璋为此十分烦恼。
他本想发怒,但到了大本堂后,却发现情况不对劲。
以往,他只需板着脸走进来,哼一声,小家伙们就会吓得像鹌鹑一样。
但现在,虽然他们都低下了头,却没有一个人主动认错。
显然,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,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。
这让老朱多少有些无奈和崩溃。
在老朱心目中,现今的胡大老爷,已超越了单纯臣子的身份。
他更是自己正经的儿女亲家。
老胡家的孩子教养有方也就罢了,自家的孩子也一门心思要拜胡大老爷为师,这岂不显得自己无能?
明明孩子们对胡大老爷敬畏有加,即便是朱元璋故作姿态要惩罚他们,孩子们仍坚持己见。
总而言之,就是要跟胡大老爷学艺,要上他的课!
面对此景,朱元璋愕然。
他简直不知该如何与儿子们继续交谈,因为这局面确实让他显得很是无能。
老朱心态崩了!
他从没见过孩子们如此坚决地要做一件事,更未曾料到他们会敢于与自己唱反调,而这一切皆因胡大老爷。
孩子们心系他人的感受,让朱元璋颇为不悦。
通常,能成为皇子之师是莫大的荣耀。
可胡大老爷呢?
他跑了!
仅仅装腔作势地摔了一跤,他便彻底溜之大吉。
什么皇子之师,他根本不在乎,多看一眼都算是输了。
就是这么一个懒到家的人,偏偏比他精心挑选的老师更出色、更吸引人!
这般情形,令朱元璋无言以对。
望着那些虽略显畏惧但仍咬紧牙关的儿子们,朱元璋无奈地叹了口气。
随后,朱元璋没有继续强迫他们,转身离开了大本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