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子以“蝗灾”为题,命“儒学”与“格物”,进行“大道之辩”的消息,如同一场十二级的飓风,在一瞬间席卷了整个长安!
这,已经不是简单的“学术辩论”了。
这分明是一场,由皇帝亲自主持的,决定未来国策走向的最高级别的会议!
谁能在这场辩论中,说服皇帝,说服满朝文武。
谁的“思想”,就将成为未来,大唐帝国,治理天下的指导纲领!
一时间,整个长安,都陷入了一种,前所未有的,充满了求知欲和政治热情的狂热之中。
无数的赌坊,甚至都为此,开出了盘口。
赌“儒学”胜,还是“格物”胜。
其赔率,是惊人的一比一百。
显然,在绝大多数人看来,这场辩论的胜负,早已毫无悬念。
“格物院”那个刚刚才成立,由一群“工匠”和“商人”组成的“草台班子”,如何能与传承了千年,早已根深蒂固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儒家道统,相抗衡?
国子监。
孔颖达,和他麾下,那数十名,当世最顶尖的大儒们,此刻正意气风发,充满了必胜的信心。
“……天降蝗灾,此乃上天对我大唐的警示啊!”
孔颖达,在他的书房之内,对着前来“请教”的,数百名国子监生,慷慨陈词,唾沫横飞。
“《春秋繁露》有云:‘国家将有失道之败,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。’蝗虫,便是上天降下的‘谴’!”
“其根源,不在于虫,而在于人!”
“在于我等君臣,德行有亏!在于,朝堂之上,有人不尊圣贤妄谈‘奇技淫巧’,以致阴阳失调,戾气滋生!”
他虽然没有点名。
但每一个字,都在指向那个唯一的“罪魁祸首”——太子李承乾,和他的“格物院”!
“那……依祭酒大人之见,该当如何,应对此灾?”一名学生恭敬地问道。
“如何应对?”孔颖达,抚了抚自己的白须,脸上露出了一种,充满了“道德优越感”的,自信的笑容。
“圣人云:‘德惟善政,政在养民。’”
“对付‘天谴’,岂能用那凡夫俗子的,杀伐手段?那只会更加激怒上天,降下更大的灾祸!”
“唯一的办法,便是……修德,与,行仁!”
孔颖达的声音,变得庄严而又神圣!
“陛下,当下罪己诏,斋戒沐浴,于太庙之中,向列祖列宗,虔诚忏悔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