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思勰默然。
民富国强,根基在于农桑。
大明将农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性循环体系、
这远非昔日他所见那些只知催逼粮赋的王朝可比。
越靠近京城,景象越发繁盛。
农田规划更是精细到了极致,土壤中灵气的浓郁程度也显着提升。
这一刻,贾思勰心中对大明的重视,攀升到了顶点,甚至生出了一丝敬畏。
他终于明白,为何派往大明的农家弟子会如此推崇此地,为何医家能在此大放异彩。
进入京城后,贾思勰并未急着递表求见万寿帝君,也没有直接前往工部或司农寺。
他谢绝了官方安排的馆驿,而是在早在大明的农家弟子帮助下,于京城僻静处租下一间小院暂住。
随后数日,他如同最勤奋的学生,穿梭于京城的书肆、茶楼、酒馆、市场。
他购买了大量大明刊印的农书、工书、乃至介绍各地风物的志异杂记;
他倾听市井小民谈论赋税、农价、朝廷新政;
他仔细观察京城市面上的各类农产品,从常见的巨灵番薯、玉晶稻,到一些他只闻其名、未见其形的奇异灵蔬灵果。
又过了半月。
一封书信,带着一车书籍,出现在了诸葛亮的院子中。
与此同时。
贾思勰的小院中,年轻的侍从一边为贾思勰斟茶,一边终究没忍住心中的疑惑。
“先生。”
他轻声问道。
“我们既已抵达京城多日,您又与诸葛世家有旧,为何不直接递帖求见?”
“诸葛世家的人定然会立刻将您引荐给万寿帝君,何须在此僻静小院隐居,日日奔波于市井之间?”
贾思勰端起粗糙的陶制茶盏,目光掠过院墙上攀爬的藤蔓。
这是大明京城再普通不过的装饰植物,在他处却堪称灵药。
他微微一笑,眼角皱纹舒展开来,如同饱经风霜的田垄。
“直接去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