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是杨彪,杨彪的反应就很耐人寻味。
从旁敲击太傅来章德殿时,双方发生了什么。
刘辩当然是不可能说实话的,搪塞过去后,直接问道:
“外界各种传言朕懒得去管,朕就想知道,太尉认为新政如何?”
杨彪目光闪烁,扭捏道:“臣不是很清楚所谓的新政究竟是什么,臣很少关注流言,就是吧……最近上书者颇多,陛下闲暇时间,应当也瞧瞧那些奏疏,也好做好万事心里有数。”
刘辩确实心里已经有数,杨彪对所谓的新政不太满意,偏向守旧派。
但是杨彪没那个胆子唱反调。
杨家为了大汉中兴,是出过不少力的,尤其是最开始那几年,捐了不少钱,否则别说让吕布去剿白波军了,羽林军能不能重整起来都难说。
一点点政见不同,刘辩不至于跟他生气,笑呵呵的说道:
“太尉说的极是,朕会多加注意。不过军队方面的率先改制,还需要太尉配合。”
毕竟军事行政权是杨彪在管,不管怎么说,刘辩都不想撤掉他的位置。
杨彪叹口气,拱手道:“臣遵旨。”
等杨彪告退,刘辩直接跳过了蔡邕。
因为他准许了蔡琰出宫,让她抱着皇子昀回娘家去住两天。
蔡邕没道理跟他唱反调,所以直接来到九卿,第一个受到召见的是杨修。
杨修的态度和其父南辕北辙,大力表达支持,并拿出实际行动,会号召一大批青年,投身新政的浪潮中。
杨家的策略有点意思,历史上就是杨彪保献帝,杨修投身曹操,两头押宝,汉末士家似乎都喜欢这么干。
第三位九卿是大司农荀攸,此人直接表达了对新政的不看好,而且从对话中能看出,他好像了解不少内幕。
莫非是荀彧透露的?应当不可能。
此外,荀攸反对的理由,和背后的荀家无关,九品制不至于让荀家接受不了,荀攸在乎的应该是天下的稳定。
对付他很简单,直接下诏他必定摒弃念头支持,亦或者推行后,他会主动参与。
又搞清一人的态度。
接着还有司隶校尉满宠、少府卿田丰、廷尉沮授、宗正卿刘虞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