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听后非但未释然,反而神色复杂地摇头。
“我顾虑的不是功高盖主,而是别的。”
马皇后见朱元璋至此仍未吐露真言,便知或许自己不应多问。
实际上,朱元璋确实在此事上纠结。
他方才所言非虚,真心觉得胡惟庸已无需担忧功高盖主。
因其懒惰至极,即便真到了“功高”之时,也懒得出来“盖主”。
这点,朱元璋确信无疑。
近年来,胡惟庸的懒散形象深入人心,无人能不信。
然而,朱元璋仍有忧虑。
那便是,胡惟庸名声若太好,该如何是好?
他本未虑及此,但马皇后之言提醒了他。
如今胡惟庸在民间已声名显赫,甚至有众多信徒为其长生牌位上香。
若再让他在士林中声名鹊起,
将来是否会出现一呼百应之局?
他不得不防!
带着这份纠结,次日朝会上,朱元璋不待众人发言,便率先开口。
“嘿,借此良机,有件事情想与诸位商讨一二。”
“关于即将来临的科举考试,诸位以为何人担任主考官最为合适?”
“大家不妨各抒己见,推荐一番!”
此言一出,众人皆精神一振。
主考官之位,若非霉运当头,必是益处多多,难寻弊端。
一旦担此重任,便可收揽门生,实乃美事一桩。
此等人脉,不仅惠及自身,更能荫及后代。
故而,朱元璋此言一出,众人兴致盎然,再无矜持。
自荐、举荐、互推、诋毁、反驳……
顷刻间,朝堂之上,喧嚣一片。
利益在前,犹如肥肉在案,谁愿轻言放弃?